低密度蛋白越过这个“安全线”,或引起3个并发症!医生讲清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经常会有读者朋友问,经常强调要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且很多指南和专家都说,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的越低,心脑血管风险就越低,但会不会有过低,带来健康风险的情况呢?
晚饭后散步,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正悄然撬动着身体的代谢齿轮。哈佛大学一项横跨六个月的大型研究指出:晚餐后步行20-30分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多条关乎健康的生理路径。
临床上我们见得多了,真正把血脂推上高峰的,不是这些天然食材,而是两类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的“真凶”:高糖加工食品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工业食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直被贴上“坏胆固醇”的标签,但一项覆盖390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数据提示,当它被压得过低时,心衰、中风的风险反而出现上升。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这像溜冰鞋上的刹车,没了它,看似轻盈,实际更危险。
在长久以来的健康讨论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贴上了“坏胆固醇”的标签,几乎无人不知。新的研究却让这一常识出现了裂缝。问题的核心在于,当LDL降得太低,真的就安全吗?
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是由世界心脏联盟确定,于1999年设立,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2011年起,改为每年9月29日,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2025年9月29日是第26
低密度脂蛋白(LDL)被称为 “坏胆固醇”,一旦超标,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诱发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疾病等严重病症,甚至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超标是核心风险因素,由此直接加剧了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这类疾病常年位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形势严峻。
那么问题来了:把“坏胆固醇”LDL-C降到什么程度,才可能真正“逆转”血管斑块?这个值,是不是比我们以为的要低得多?简单“控制在正常范围”真的够了吗?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的评价HRS - 5632注射液在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伴脂蛋白(a)升高成人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临床研究已启动。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253774,首次公示信息日期为
对于坏胆固醇的概念,很多朋友都有理解上的偏差,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是为身体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细胞输送脂质营养,维持细胞合成,激素生成的重要营养成分。所谓的“坏胆固醇”,在健康人血脂处于正常范围时,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成分,而当有了心血管疾病问题或高危风险时,
体重标准,甚至还有点偏瘦,体检时竟然发现胆固醇远超临界值!!!过去听说只有胖子才会胆固醇高,这是咋回事?
代谢物,比如血糖、血脂、某种特定氨基酸的浓度等反映了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相较其他血液指标,代谢物因其在生理功能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与表型关联更为密切。因此准确评估代谢物水平能够提供全面、精准的人类健康与疾病信息。
不少老年患者在门诊经常问我:“医生,我每天吃点花生会不会升血脂?”这个问题其实问得非常好。很多人把花生简单归类为“高脂肪食物”,却忽略了它背后复杂的营养结构和可能带来的多重生理效益。
很多人一听觉得吓人,平时早餐要么包子,要么油条,难道这就成了高血脂的罪魁祸首?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研究的原意和传播出来的说法之间,常常会有偏差。到底是不是这样,还得仔细分析。
脂肪肝已成为现代人体检报告上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调整饮食,试图靠“吃得健康”逆转局面。
在降脂治疗的诸多药物中,依折麦布作为一种通过阻断小肠胆固醇吸收来降低血脂的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同于常见的他汀类药物,不直接影响肝脏合成胆固醇,而是减少外源性摄入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临床上依折麦布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高风险心脑
你没听错,不是三高中的“高血压”,而是常被忽视的“血脂高”。而血脂高,往往是无声的杀手,等你发现时,可能已是心梗、脑梗的前奏。
在9月13日至14日举办的第二届数智健康学术会议上,一项旨在科学评估人体代谢健康水平的新工具——“代谢健康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与亚太肥胖与肌肉衰减代谢联盟共同研制,并得到安利纽崔莱支持,旨在为公众提供一套科学、量化、便捷的健康评估工具,